太陽能板廢棄物 鋼鐵產業搶著用 成亞資源矽錠取代進口矽鐵 成本降低三成
2017/04/23 出處:財訊雙週刊 第 527 期 作者:孫蓉萍
亞邦自行研發系統,過濾產能舊油再利用,更和成大團隊合作,將矽泥變身矽錠, 減少鋼鐵業對進口矽鐵的需求,降低雙方物料成本,成為循環經濟的一個示範。
「能不能幫我做油的回收?」8年前,一家太陽能晶片廠不經意地向它的設備供應商─亞邦國際公司董事長陳皇志提出這個問題,沒想到開啟了他從事循環經濟的意外之路,關係企業成亞資源科技公司去年還獲得經濟部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。
太陽能被視為綠色能源,而台灣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面板生產國,如何提高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效率,是許多業者共有的困擾。由於太陽能矽晶片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切割晶片,這時候會產生包括矽、切削粉、切削液(油)等物質的廢砂漿,保守估計台灣一年廢砂漿的數量達到3、4萬公噸。
傳統的處理方法是由晶片廠付處理費給業者,處理業者抽取出廢砂漿中的切削油,供製造商循環再利用,但一些不肖業者取出其中可再販售的油之後,把剩下的一點油和泥渣任意丟棄,造成環保問題。去年雲林縣大埤鄉就有一座倉庫被惡意堆放了4千多桶裝滿廢液的鐵桶,其中7成是切削液,也凸顯出矽泥後續處理的重要性。
開發系統回收矽泥變矽錠
比矽鐵更環保 減少產業進口依賴
在客戶提升回收效率的期盼下,亞邦研發出一套過濾系統,分離出其中的切削油,讓晶片廠把過濾油摻配在新油裡,重新用在切片的過程中,舊油的占比甚至可以達到5至8成。由於過濾油價格不到新油的三分之一,能降低廠商切削油的採購成本。接下來亞邦再透過自行開發的真空微波乾燥系統,將取出油後剩下的矽泥,進一步減容縮小體積,成為固體的乾渣。
對晶片廠來說,矽泥不但不再是要花錢請人處理的廢棄物,更搖身一變為有價值的資源,還能降低採購成本,一舉數得。但陳皇志進一步思考:這些乾渣能不能進一步再利用,真正做到「循環」?
在此同時,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偉聖正針對綠色能源研究汙染問題,兩人見面後一拍即合,3年前成大團隊和亞邦開始合作研究、並合資成立成亞。成大資源工程系的前身是礦冶系,冶煉基礎扎實,陳偉聖想到可以把矽渣應用在鋼鐵業,當做升溫的材料添加在煉鋼製程中,減少對進口矽鐵的依賴。理論上可行,但實際推廣卻是困難重重。
成亞副總經理謝雅敏回憶當時不斷和廠商來回溝通的過程說:「老闆都很想用我們的產品,因為可以省錢,可是第一線的作業人員都覺得我們真是找麻煩,因為每次試用都會有煙太多等不同的問題,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。我們只好逐一改良廠商的需求,減少水分、油分和灰塵、調整矽的成分、增強硬度等,直到完全符合業者的要求為止,和每家廠商交涉往往要花一年以上的時間。」
經過不斷改良,固體矽渣製成矽錠,特色包括:強度夠,從40米的高處掉下來也不會破碎;形狀像雞蛋糕而不是球狀,傳輸時才不會滾動;生產線也完全符合汙染防治標準等。目前成亞矽錠的年產能為3千噸,只占鋼鐵廠矽鐵用量的一成左右,未來還需要擴廠,才能提高產能,滿足更多的需求。
太陽能產業進入回收高峰期
不只晶片矽材 玻璃、鋁框都能再利用
矽錠可以取代進口的矽鐵,而且售價1噸2萬多元,約是矽鐵(一噸3萬5千元到4萬元)的六、七成,有助於降低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它讓太陽能產業到鋼鐵業串聯起來,陳偉聖說:「台灣使用很多矽,建構一個完整的矽資源循環,意義非常重大」。
儘管已經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,但身為地球公民,未來陳皇志還想利用公司的專業,解決更多關於太陽能板的問題;他說,太陽能面板的保固時間原本估計至少10年以上,設置面板較早的德國和日本,最快可能在2020年就要面臨大量廢棄的問題。台灣雖然裝設時間較晚,但襲台的颱風威力甚強,加上鳥屎會讓面板短路,恐怕都會縮短壽命。面板上除了晶片矽材之外,還有玻璃、鋁框等多種物質,屆時如何妥善回收再利用,是產業界應該關注的議題。
陳偉聖則指出,以前台灣廢棄物處理業者向廠商收費處理廢棄物,但這個思維需要改變,因為這些不再是「廢棄物」,而是「資源」;既然是資源,處理業者就不會亂丟,而且應該有權要求廠商給的物質,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和規範,而不是任由廠商一古腦地把垃圾全都丟給處理業者。如成亞串起太陽能和鋼鐵業一樣,處理業者提高「資源」的價值後,循環經濟自然啟動,也為產業界注入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