廢物變黃金 成大研發矽泥外銷日韓
台灣致力發展太陽能產業,但太陽能電池製程每年產生1萬2000噸事業廢棄物「含矽油泥」,招致汙染批評;成大資源工程系助理教授陳偉聖花5年建立油泥資源循環再利用,平均每月產出200噸固體矽泥,應用到鋼鐵業取代矽鐵及碳化矽,成本少一半,成功外銷日韓。
太陽能被視為潔淨的綠能,但很多人不知道製程會產生大量廢棄物「含矽油泥」,油料回收可做燃料油,但固體矽泥只能掩埋或堆置,任意棄置更時有所聞,社會撻伐沒少過。
陳偉聖說,業界每月產出1000噸廢棄物,對於環境跟業者來說都是負擔,成大輔導業界再利用,他說,一開始,業界人士都唱衰,斷定「不可能成功」,昨天,成功大學公布這項創新成果,他笑說,「感謝這些人」。
成大副校長陳東陽說,太陽能電池是綠色能源核心一環,成大在上游新技術、新材料開發有很好的成果,也用心於下游的資源循環再利用,陳偉聖在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支持下研發「太陽能電池廢棄物-油泥資源循環技術」,完整串聯太陽能上下游,完成太陽能產業最後一哩路。
這項創新技術已在去年技轉給廢棄物再利用業者,同年底完成建廠及試量產;量產半年來,廠商平均每月去化200噸固體矽泥,生產線已近飽和,業者也計畫要擴增產能。
「5年了,終於走到這一步!」陳偉聖說,從沒有人想過利用太陽能電池回收廢料的矽、碳化矽,竟可替代矽鐵,成大的技術不只做到,而且效果理想。他解釋,添加矽鐵的用意,最重要目的在調整鋼品品質,鋼鐵治煉過程矽鐵會釋放熱量,為冶煉爐營造出有利的作業條件,進而減少對燃料的需求。
回收的矽、碳化矽再利用,除了用於煉鋼廠外,耐高溫的碳化矽,也可以用於耐火材料產業,且碳化矽硬度高,是很好的研磨料,也可作為研磨料的原物料之用。
(中國時報)